恩平市博物馆是广东省三级博物馆,成立于1984年6月,目前馆藏文物5700多件(套),其中二级文物8件,三级文物110件。
恩平市博物馆曾几经迁址,2022年1月迁至新馆。新馆位于鳌峰山东麓,楼高3层,
博物馆设计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参照国家三级馆标准建设,以恩平本地出土的东汉铜鼓为形体参照物,寓意恩平市在新时代战鼓的激励下,奋力启航共筑中国梦。
新馆展厅面积1352平方米,分设基本陈列、专题陈列和临时陈列展区。目前,正在展示的有基本陈列“古邑恩州——恩平历史文化陈列”和专题陈列“红色恩平”,全方面深入展示恩平的悠久历史和革命历程。
基本陈列“古邑恩州——恩平历史文化陈列”融入了数字化和多媒体设备,例如第一部分“远古足音”展区,分山明水秀、史前遗存两个单元,展示了恩平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历史文化以及早在四千年前恩平就有先民生活的场景,所陈列的是目前发现的新石器时期二十多处遗迹,如三官山遗迹、白虎头岭遗迹、茶岗岭遗迹等以及出土的石器和图片等,反映了史前恩平人的生活情况。第二部分“千年古邑”展区,分时期、分发展阶段展示了恩平自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始建置以来,几经更名、合置、复置的历史,按照秦朝至民国时期13个历史时期,在LED大屏幕上设置13个屏幕触点,观众想了解哪个时期的恩平历史,只要点击相应的触点,就会弹出文字内容,既创新了展示方式,又增加了观展乐趣。
数字化、多媒体展示在第三部分“崇文重教”、第四部分“民俗风情”也有所体现。“崇文重教”展区,主要陈列展示恩平教育发展历史成果以及古代的官吏名人,设有梁元桂、莫如善等多个恩平古代官吏名人铜像。“民俗风情”展区,通过情景复原再造的形式,辅以声光电效果,使观众仿佛置身于一场场恩平民俗活动中。还设置了恩平民歌卡拉OK室,观众可以戴上耳机点播、学唱恩平民歌。
专题陈列“红色恩平”,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分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全面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革命烈士名录五大部分,分层次陈列了恩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勇往直前,顽强奋斗,用青春和生命谱写恩平人民革命的光辉历史。
恩平市博物馆积极探索“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新路径,依托公共文化场馆,通过现场讲解、演示、体验互动等方式,以及利用微信公众号、官网、智能化系统等数字化平台普及和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设置宣传教育部开展社科普及活动,着力建设少年文物讲解员、政务导游和博物馆讲解志愿服务队,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文化研学基地”“中小学德育实践基地”等育人基地,大力开展传统文化传承和社科普及活动。今年以来,共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00多场,其中社会教育活动50多场,专职讲解员、少年文物讲解员、志愿者为观众免费讲解40多场,协助机关单位开展党日主题活动40多场。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在新时代下,恩平市博物馆将承载着奋进的梦想,不断积累、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着力打造恩平文化繁荣标志、高雅艺术殿堂、市民美育园地、文化产业平台和文明城市窗口,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作出新贡献。
镇馆之宝“恩平大帽鼓铜鼓”
“恩平大帽鼓铜鼓”于2009年10月9日上午,在毗邻阳江市的恩平市大槐镇陂口村大帽鼓山的山谷中被村民发现,这是恩平市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中的重大发现。“恩平大帽鼓铜鼓”通高69厘米,面径122厘米,铜鼓体形厚重硕大,鼓面伸出鼓颈外,面沿下折成“垂檐”。鼓面边缘铸有四蛙,蛙形小而朴实,两两相对。鼓面三弦分九晕,中心太阳纹凸如圆饼状,细长八芒穿透第一道晕圈。鼓身呈反弧形,六只圆茎环耳分两组对称附于凹槽水平线位置,一组为单耳相对,另一组为双耳相对。鼓足外撇,足径与面径大小相当。出土时,鼓面较完好,鼓身有破孔,鼓足残缺。
2009年10月14日,恩平市相关部门邀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到恩平对铜鼓的出土进行现场考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鉴定“恩平大帽鼓铜鼓”属东汉北流型铜鼓,是当时的祭祀礼器,距今1700多年。从史籍记载考证,铜鼓可能是在广西制造,再运到恩平。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则认为,“恩平大帽鼓铜鼓”极有可能是在阳春铸造,因为阳春地区历史上曾有铸铜厂。关于“恩平大帽鼓铜鼓”的铸造地,目前还是一个未解之谜,需要更深入的考证。
版权声明: 该文章出处来源非本站,目的在于传播,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站无关;凡本文章所发布的图片、视频等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与研究,如果侵权,请提供版权证明,以便尽快删除。